【每日一习话·新征程】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更好惠及各国人民
《论语·季氏》记载:陈亢问于伯鱼曰:‘子亦有异闻乎?对曰:‘未也。
彼特以天为父,而身犹爱之,而况其卓乎!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,而况其真乎! (《大宗师》)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。摘要:《庄子》一书内在地包含着的政治批评和哲学创造双重意蕴,并非互相分离的两个不同向度。
当是之时,虽欲为孤豚,岂可得乎?子亟去,无污我。后者占据主流地位,由此将一个高度实践性的问题内转为认识问题。庄子洞察到利益会如何有力地影响到人的价值判断,利害莫过于生死,最大的利益是生存。是以夫事其亲者,不择地而安之,孝之至也;夫事其君者,不择事而安之,忠之盛也;自事其心者,哀乐不医施乎前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总之,《庄子》给近代中国哲学家提供了诠释平等观念的一份古典时代的遗产。
庄子持杆不顾,曰:吾闻楚有神龟,死已千岁矣,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。从认识论的角度看,确实可以说庄子主张主观感觉只有相对的意义,但是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也是通过价值的主观性,而通达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。以下专就《庄子》两处对人性的界说进行解析: (一)性者,生之质——人性中之共性界说 战国中期以后,儒家以社会积习的善、恶价值判断附着在人性论上的观点,引起所谓性善与性恶的争论。
真在内者,神动于外,是所以贵真也。天人之间,应寻求一个可以和谐共生的方法,这个方法的答案就是民以其真——人们依其自然真性去生活。庄子分析当时百家争鸣的概况时,指出封闭心灵(成心)造成了单边思考,显现出学脉间相互排斥的现象(如谓故有儒墨之是非,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)。⑥ 《天道》篇所说体道至人极物之真,能守其本一段,论及道德与仁义、礼乐的关系为体用本末的关系。
在思想史上,告子最早为人性下界说,他说:生之谓性、食色,性也。(有关道家虚、静的范畴,请参看涂光社,第88-93页) (15) 如周敦颐提出主静的观点,乃深受老子影响。
其二,以道之美(天地有大美)为理据,演绎本性之好美。(参见陈鼓应,2009年b) ⑦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对桃花源的景象有这样的描述: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嵇康的《声无哀乐论》指出,音乐的美既无关乎人主观的哀乐情志,亦不黏附于社会的规范制约,将美的客观价值从政治教化中解放出来。(21) 关于静观,《天道》篇作了这样的比喻: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乎。
故这两段的贵真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。(《东坡易传》卷七)还说: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,牝牡之欲……男女之欲,不出于人之性,可乎?(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》卷八) ⑤ 《性自命出》全篇的论点都持着自然人性论的观点,开篇便说:凡人虽有性,心亡定志,待物而后作,待悦而后行,待习而后定。所谓丧我,意指去除成见之心(成心)。面对周代礼制的流弊,孔、老在人伦道德方面,对周代文化皆有所继承也有所更新。
第三,《大宗师》论学道时,提出瞻明、朝彻的心境,此即《齐物论》的以明心境,论坐忘而描述同于大通的道境,这也是明与通相连的思路。[4]陈鼓应,1999年:《庄子今注今译》,台湾商务印书馆。
像镜子那样去‘认知,不是要重复这个世界,而是要将其投射于某种光亮中。韰万物而不为义,泽及万世而不为仁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,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,此所游已。
(徐复观,第46页)此言甚是。所谓唯道集虚,意指透过心的专一,心灵就能与道结合,道就能落到虚的心境上。而新近公布的郭店楚简《性自命出》突出人性论中情的主题,上博《恒先》则论及人性论中欲的议题,更加强了自然人性论在先秦人性论中的主体地位。从老子开始,虚、静便成为道家心学修养论中的核心概念,而明的概念成为心境和思维感通之况喻,则始于庄子。(杨国荣,第24页)郭象《庄子注》在注解此段时说:人之生也,可不服牛乘马乎?服牛乘马,可不穿落之乎?牛马不辞穿落者,天命之固当也。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。
采真与上文葆真不同之处,在于它不仅仅葆有内在之真,而且外放以寄情于天地,撷采天地之真,以达至人与天地冥合之境。(5)《马蹄》深感人间权力的滥用、规范主义的强人就范已经严重地戕害生灵、扭曲人性,因而以性(常性)的天放生活为主题,憧憬人性最纯真时代的生活情境。
(3)《骈姆》在关注人类共通天性的同时,也凸显万物各具独特属性的观点,以凫短鹤长的著名比喻阐述物性各殊的主张。故曰,至礼有不人,至义不物,至知不谋,至仁无亲,至信辟金。
所谓刻雕众形,诚然吾人仰观宇宙之神奇,俯察众形之美妙,宛如艺术大匠之创作活动。《渔夫》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: 真者,精诚之至也。
圣人之爱人也,人与之名,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。[2]蔡家和,2010年:《戴震对于程朱论性的质疑与批评》,载《华梵人文学报》第13期。虚、静等人生修养方法以及复性(复命)工夫,创始于老子,庄子继之有更大的补充和发展。(1)就社会伦理道德层面而言,道家强调人伦关系建立在真情至性的基础上,仁义孝慈的情感乃在自然情境中产生,因而《庄子》说:爱人利物之谓仁、端正而不知以为义、相爱而不知以为仁(《天地》),强调仁义乃出自人的自然本性。
《田子方》在论及游心于道境时,便由道之艺术创造精神,进而说到道之美以及道境之至美至乐,其文曰: 老聃曰:吾游心于物之初。《齐物论》中以明出现三次,下面由以物观之进而以道观之的层次来进行论述:庄子指出,在道物的领域中,道的特点是同、通,物的世界则是杂多而分歧。
这是我撰写庄子人性论的另一个主要动机。稷下道家也说德者道之舍,物得以生生(《管子·心术上》)。
不贷,无出也解释至人的采真之游——至人之所为,适意自如。(17) 心镜说不仅与禅宗有思想脉络的连续性,亦为宋明理学与心学所继承,如程颢《定性书》之定性议题及其主旨即源于庄子,举其要者如:其一,定性的论题即来自《大宗师》:无事而生(性)定。
⑧ 《马蹄》:彼民有常性,织而衣,耕而食……其行填填,其视颠颠。本文此处以《骈姆》、《马蹄》两者合而观之,论述其真性、任情的主旨,进而倡导本真自我以及个体生命殊异性的特点。[17]朱良志,2006年:《中国美学十五讲》第9讲,北京大学出版社。让我们先看《庚桑楚》的论述: 蹍市入之足,则辞以放骜,兄则以妪,大亲则已矣。
宋明陆王心学一方面继承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唯我论,宣称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(陆象山《杂说》)。容动色理气意六者,谬心也。
(2)《马蹄》明确提出性情不离的重要命题。而采真之游的图景,常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人物景致,所谓游逍遥之墟,有如古画《江亭山色图》、《江岸望山图》(23) 所描绘的春景:在旷朗的天地间,疏林廓落,溪水泛流,远处奇峰异石突起,近处则草亭立于岸边暮色之中。
2.无以人灭天,是为反其真——在天人关系中持守本真的生命 《秋水》和《大宗师》中,一再提出反其真的呼声:如《大宗师》在讨论死生关系时,提出反其真的观点,意指个体生命回归到宇宙生命。老聃曰:夫得是,至美至乐也,得至美而游乎至乐,谓之至人。